年俗新观察丨年俗正当潮
SPRING FESTIVAL
2024甲辰龙年,是我出生以来过的第50个春节,除夕之夜久违的烟花爆竹,在照响新春夜空之际,也点亮了许多与过年有关的记忆与思考。有旧年俗,有新爱好,有祖传的,有自创的,都是新春佳节时最温暖的一刻。
饺子里的“钢镚儿”
从记事以来时至今日,我们全家人的团圆饭都是正月初一中午在家做,从没有去过饭店。至于除夕的所谓“年夜饭”,反倒没有那么重视,要说最重要的,那应该就是吃饺子了。
饺子,是妈妈生前最喜欢的吃食,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,她都有耐心和面、调馅儿、擀皮儿、包,然后煮出自己的量,把剩下的冻在冰箱里给丈夫和孩子们留着。妈妈调出的馅儿,最妙的地方是“大功告成”之前的那一股香油,直到她卧病在床无法自己动手调馅儿的时候,我们都会把调好的饺子馅儿端到她跟前,让她点上那颇具仪式感的一股香油。
除了常规包饺子的食材和工具,案板上多放着一只小碗,里面是3枚崭新的一角钱硬币——我们是叫做“钢镚儿”。第一篦子的饺子里是必须有3个包着“它们”,这是“福气”的象征!而包饺子这件事,在我看来就是“团圆”!一家人分工合作、有说有笑、其乐融融。
“第一锅饺子来喽!”照例是老人先动筷子,然后大家“目光炯炯”,按照自己的判断下筷,看谁能吃上包着“钢镚儿”的饺子。这是所有年俗之中全家人最欢乐的时候,家人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。小朋友们“观察审视”;长辈则“以量取胜”。吃到的就“停杯投箸”,把剩余的机会留给其他家人,直到3个“钢镚儿”都“水落石出、重见天日”。这时候,大家共同举杯,相互祝福、相互鼓励,新的一年共同帮扶前行。
最近网上有几个短视频火了,都是记录山西在外学子一回家就吃到了“妈妈牌‘钢镚儿’馅儿”饺子,还搭配着腊八蒜老陈醋,尽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,温情溢满屏幕。
大大的圆桌,小小的惊喜,伴随了几代人一年又一年,无论这份惊喜来自“一分钱”,还是“一角钱”。
印章中的“大吉祥”
1992年秋天,我步入了高三。同时,遇到了坚持到今天、陪伴了我30多年的爱好——篆刻。
篆刻于我来说,像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,从2014年开始创作“江湖廿四节气印事”,我把篆刻融入我对师友家人的问候和感恩之中,习惯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刻上一方小印。
“元旦”时刻《元亨利贞》(印文,下同)、“二月二”刻《抬头见喜》、“三月三”《上巳》《修禊》、“端午节”《门前艾蒲青翠》、“七夕”《我与君知》、“中秋”《天涯共此时》、“重阳节”《九九重阳》、“腊八”《安定百神》、“腊月二十三”《上天言好事》、“正月十五”《天官赐福》……如此循环往复。我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体味天地周行,领悟传统文化,传递感恩祝福,同时用最传统的方式,深深铭刻这一年所思所想、所行所做。
在春节到来之际,我总会特意刻一方“纪年印”、再撰写一副对联,以记年岁、致感恩!2019年己亥岁,刊印《乙亥大吉》,撰联并记“德润身,福满屋,亥春心广体健;勤修己,和养众,新岁举家欢腾!2023年癸卯岁,刊印《癸卯大吉》,撰联并记“辞寅年,青山日影千里咫尺;迎卯岁,蟾宫月桂春满华枝!”
每一方小小的印,都是对新一年的期盼,也是对过去时光的留恋。今年当然也不例外,刊印《甲辰大吉》,撰联并记“辞卯岁,前程朤朤福满四季;迎辰年,龙行龘龘顺遂安康!”
方寸之间的创作,都我在新年之际送给师友、家人以及自己的祝福,助力之作。在我心中,几十年间,年俗悄然发生着变化。而不变的是,我们与时光同行,迎来新的一天、新的一年,彼此结伴向前,心中满是团圆、祝福,与思念。
策 划 / 刘捷 李清伟
统 筹 / 薛琳 巩彦翡 闫珺
制 图 / 郝珈
编 辑 / 王君
欢迎转载转发,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。